在街上踫見不認識的裝置或器材,你會怎樣辦呢?最近就有街坊報稱在新田圍邨的巴士站旁見到一個接駁著電線的黑色器材,外型是圓柱體加一塊圓型的板塊,不知為何物,卻因好奇而伸手入去「實測」。

據報,器材上段部份有通窿位置,內裡似是有風扇葉的物體在轉動。街坊指小朋友好奇會伸手進去,而他自己亦嘗試過用樹葉插進去,發現會繼續轉動,而且並不會停動。街坊因好奇而伸手進去,大部份網友認為街坊不應伸手進去,更應該教導小朋友不要隨便踫街上的器材。不少網友認為器材是滅蚊裝置,亦有網友猜測裝置是用來量度廢氣。

其實上述裝置以外,食物環境衞生署為了改善環境衞生,就在街道上引入了不少裝置,以下介紹幾個讓大認識:
-太陽能360度攝影機
安裝在部份沿岸地點,監察海上垃圾堆情況。15分鐘拍攝360度景觀的影像一次,透過4G數據傳輸把影像自動上載到中央伺服器。


-太陽能廢物壓縮箱
太陽能廢物壓縮箱可將廢物壓縮至原來體積的五分之一。壓縮箱設有免觸式紅外線自動感應開口,讓市民棄置袋裝垃圾時無需接觸壓縮箱。不過,部壓縮箱在安裝後不久已經待維修,例如元朗山貝村垃圾收集站內的壓縮箱。

-塑膠新型捕蚊器
捕蚊器內有生長調節劑,令卵生的幼蟲不會孵化為成蟲。成蚊本身也會在數天後受真菌感染而死亡。由於捕蚊器內的生長調節劑有一定危險性,看見應遠離及不要用手踫觸。

近年應用科技普及化,不論是私人屋苑、商廈及公眾地方都會引入不同的器材,其實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這些器材,都應該要好好愛惜及小心自身安全。即使在好奇心驅使下,最好都應該「眼看手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