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5月29日公布,4月份全港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由3月份的0.1%上升至1%。食環署提醒市民,夏季來臨將有利蚊子迅速滋生,市民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防治蚊患。
上月在52個監察地區中,15個錄得正指數,指數介乎1.5%至9.8%。最高為將軍澳北。15個錄得正指數的監察地區包括:
地區 | 指數 |
將軍澳北 | 9.8% |
元崗 | 8.0% |
東涌 | 6.0% |
青衣北 | 3.8% |
深水埗東 | 3.7% |
粉嶺 | 3.4% |
九龍灣 | 3.4% |
旺角 | 3.3% |
將軍澳南 | 3.2% |
藍田 | 1.9% |
尖沙咀 | 1.9% |
長沙灣 | 1.8% |
鑽石山 | 1.8% |
上水 | 1.7% |
中環、上環及西營盤 | 1.5% |
食環署指,白紋伊蚊是傳播登革熱的病媒,亦可傳播寨卡病毒。鄰近地區登革熱的活躍程度仍處於高水平,加上步入夏季,炎熱多雨的天氣有利蚊子短時間內大量繁殖。
食環署提醒市民應繼續做好家居防蚊及滅蚊措施,包括視察家居及附近環境、徹底清除可供蚊子滋生的地方、每周擦洗花瓶和花盆墊碟最少一次、妥善棄置汽水罐和飯盒等容器,及在棄置的輪胎上鑽大洞等。
食環署表示,本年分三期進行全港性滅蚊運動,第二期已於上月23日展開,會針對區內一些受關注的地點,加強防治蚊患。
由2015年10月開始,白紋伊蚊監察地點增至52個。其中,分區指數顯示個別監察地點內伊蚊分佈的廣泛性;而每月平均指數則反映白紋伊蚊在本地的整體普遍情況。指數總共分為四個等級:一級(< 5%)二級(5% 至 < 20%)三級(20% 至 < 40%)和四級(≥ 40%)。